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!

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

时间:2025-07-06 21:07:45 来源:八面见光网 作者:综合 阅读:799次

文|孙小婷

4年前,光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日报人信刘本良博士,在一档求职节目中,亿年提出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。薪研但他没想到,究冷自己的核聚何故事有了后续。

近日,光明有媒体称,日报人信刘本良的亿年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,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,薪研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,究冷年薪1.2亿美元。核聚何消息一出,光明网上一片哗然。日报人信后经本人回应,亿年这是一则假新闻。

从被拒到被挖,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,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,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,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一种投射。

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,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,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“不明觉厉”——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,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。否则,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.2亿,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。

另一方面,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、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,也是长期以来舆论浸淫的结果。

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、科幻作品层出不穷,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,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,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舆论场里科学、科普、科幻、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,真假声音混杂。

前几年,网友那句“遇事不决、量子力学,解释不通、平行时空”的调侃,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。造成的结果就是,披上“科学外衣”便被“另眼相看”,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读、量子面膜,是舆论的产物,也是对这类“科学叙事”的不断强化。

再看这则新闻,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,致力于研究“冷核聚变”和发明一种“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”的5号电池。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,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“水变油”,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,但到了假新闻里,就被直接夸大为“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的超级电池”,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,以及正确、理性科学观的缺乏。

然而,这种“盲信”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,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,这类科学叙事,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。续写的结局,总结起来就是“埋头研究,然后一夜暴富”。而现实中的他,“从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,研究的方向是算法,去年转到业务部门,因为完全不懂业务,所以再次离职”,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——显然,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,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“逆袭光环”里,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,并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思考如何减少舆论场中的“伪科学叙事”,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、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,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,相互联动。在科普之路上,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理性读者,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维护科学严谨性的科研人员。

(责任编辑:时尚)

相关内容
  • 三大航密集表态,继续增加
  • 文旅部:重点整治“不合理低价游”
  • 爆料:小米13系列将配备护眼调光/新基材2K+LTPO屏
  • 传统车企得了“互联网病”?
  • 新版《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》发布 建议老年人膳食合理搭配
  • 隐藏5年的幕后乙方
  • 韩国民众占领美韩军演指挥所 打出标语“美国佬滚回家”
  • 电子首席要卖光刻机,卖方研究再度另类“出圈”,半导体热度不减,哪些细分赛道有机会
推荐内容
  • 特斯拉股价年内暴跌52%! 与分析师目标价相去甚远
  • 国家发改委: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 遏制“天价”月饼
  • 特朗普称三本护照被FBI“偷走”司法部官员:已经还了
  • 文旅部:重点整治“不合理低价游”
  • 世界杯期间,投资者或提前清仓?!欧美央行,本周将有大动作
  • 湖南新化一小学13岁女童产下女婴 官方回应